店面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店面展示

这位教授不简单:既是教学科研 “深耕者”又是社会服务 “践行者”他的经验值得学!

发布时间:2025-11-13 12:51:20点击量:

  编者按:罗山启智,师德润心。遵循“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初心,秉承 “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以文字传师者智慧,用笔墨彰师德力量。深挖师生教学创新、科研探索中的鲜活故事,定格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动人瞬间,传递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校园温情,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愿每一篇分享都能点亮教育初心、凝聚奋进力量。让我们携手谱写温州大学奋楫新篇章,共赴温大高质量教育新征程。

  在学生们眼中,他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在科研团队成员眼中,他是“最值得信任的攻坚带头人”;在合作企业眼中,他是“最受认可的技术协作者”。他就是温州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的董长昆教授。自加入温大以来,董长昆教授已在教育、科研领域深耕数十余年,不仅以讲台为阵地播撒知识、以实验室为战场攻坚难题,更始终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在校企服务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回顾十五载教学、育人路,董老师深情流露了自己为师的初心:“付出的意义不光在于自己的收获,更在于对他人施以援手。”在他看来,帮学生成长是件既愉快又充满成就感的事。

  董老师习惯将科研经历融入日常教学——课堂上,他常常分享自己曾经的研究故事,将复杂的专业原理转化为鲜活实例,深入浅出,让原本晦涩深奥的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研究生裴炜彬同学回忆道:“董老师画图特别生动,那些难懂的知识点,我们一看就懂了。”指导实验时,他也从不是“旁观者”:他总能凭借丰富的经验给出具体的建议,深入一线,始终坚持与学生们一起攻坚克难。

  比起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董长昆老师更在意培养学生“不怕错、敢思考”的能力。“有想法就大胆说,别怕出错,勇敢表达自己!”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也成了学生们勇于尝试的底气。研究生鲁思宇对此感慨道:“我现在不仅不害怕出错,而且能正视错误,比如做传感实验时出现反常现象,董老师会引导我们思考,而不是直接指正我们的错误。”这份思维的转变,正是董老师一次次耐心鼓励、一步步引导他们剖析现象本质的结果。

  回望在温大十五载的教学科研路,董长昆教授用“温暖”与“欣慰”定义这段时光——这份温暖,也早已悄悄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他60岁生日那天,他本打算照常开组会,推开会议室门却看到了学生们悄悄准备的惊喜:写有“60岁正是奋斗的年纪”的字联、定制的蛋糕、装饰的气球,以及每人手写的祝福卡片。这场由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暖心举动,见证了师生间“温暖”的传递。

  这份师生间的温暖,是董长昆教授育人之路的生动注脚。而在教学之外,他更是科研路上敢啃“硬骨头”的勇者,以坚守与突破书写地方高校的科研破局篇章。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科研价值呢?董老师用“独创”与“合作”这两个关键词回答了这一问题。

  董老师向记者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的经历:31岁那年,董老师跨过大洋,抵达了遥远的美国。他先后辗转能源部杰佛逊实验室、北卡罗来纳大学微纳实验室等多地开展实验研究,潜心钻研微纳物理与真空电子科学。正如他所说:“31岁正是积极求知、充满闯劲的年纪。”“一步一个脚印,做的每一件事都算数。”董老师就在这样的心态下逐渐提升了自我。这些经历不仅提高了董老师的基础科研能力,更让他坚定了自主创新的理念,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实验工作模式。董老师在独创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目光聚焦于新型微型压强传感方法上,通过独一无二的研究方向和极具特性的首创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对X射线管等真空电子器件的压强原位监测;基于独特的碳纳米管阴极制备技术,课题组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啃下了空间应用‘低能离子源’这块硬骨头。

  然而,发展这些“硬核”技术,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董老师反复强调的“合作”,便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在科研期间,他一边与航天510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合作研发空间技术,一边与温州承泰电子、杭州凯龙医疗器械公司等合作民用项目,实现了跨单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成功让高校、科研机构、民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董老师强调:“我所负责的重点项目,乃至全部项目,都离不开合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

  科研的价值,不止在于实验室里的突破,更在于惠及社会的温度。董老师始终坚信,科研资源应成为服务社会的公共财富,无论是顶尖科研机构还是小微企业,都应能从中汲取发展动能。在这样理念下,董老师大力推动温州市微纳光电器件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免费开放的项目,既为中科院、航天510所等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温州承泰电子这样的中小企业破解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科研为民”的初心。

  除此之外,董老师还将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延伸到学术交流与科普传播的领域——他牵头承办高规格学术年会,邀请200余位国内外院士、杰青齐聚温大,让同行亲眼见证温州大学的科研实力,弥补地方高校科研能力不足的短板;同时,他也走进温州中学、乐清中学等多所高中,为地方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更让温州大学成为众多科研人才和莘莘学子的不二选择。从技术合作中的主动对接,到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再到科普惠民的持续深耕,董教授用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社会担当。他的服务,既有面向产业的精准赋能,也有面向公众的知识普及,更有面向学科的生态搭建,让科研不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连接高校、企业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十五载深耕不辍,董长昆教授在温州大学这片温暖的土壤上,以教学科研“深耕者”、社会服务的“践行者”等多重身份,书写出动人的初心故事,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如今,他依然坚守在教学与科研的一线,仍在全身心地摸索科研新方向,用“60岁正是奋斗的年纪”的信念继续前行。

  ▲聚焦人才培养 共绘学科蓝图 我校成功举办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街道工业七路22号龙洋兴物流园97号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大厦30号 电话:0755-33652003 手机:13743587397
Copyright © 2024-2026  k8凯发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45144158